English

俄语居民在波罗的海三国

1998-02-1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驻明斯克记者 田晓军 我有话说

2月12日拉脱维亚总统乌尔马尼斯否决了在社会上引起极大争议的《劳动法修正案》。该修正案主要是赋予国家语言检查机构更大的权力,即该机构有权要求企业主辞退那些拉脱维亚语水平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非本国籍雇员。对于那些拒绝执行该修正案的企业领导人,国家语言检查机构有权诉诸法律。

修正案于2月初经拉脱维亚议会通过并提交总统。可以说,乌尔马尼斯总统在这一问题上行使否决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此而引发的社会矛盾。但是,这一问题并未得到最终解决。根据拉脱维亚现行宪法,如果议会拒绝总统的修改意见,坚持将原修正案再次提交总统,那么该修正案就将自动生效。该修正案的最终结果将会直接关系到该国俄语居民的切身利益,也会受到其他两个波罗的海国家俄语居民的密切关注。

波罗的海三国自脱离原苏联获得独立后,纷纷将本民族语言定为国家官方语言,在国家机构内和涉外活动中只使用本民族语言,而原苏联时期的官方语言——俄语,在三国不仅成了“少数民族”语言,而且在规定的正式场合不得使用。但在这三国内都存在相当数量的俄语居民。据统计,拉脱维亚近300万人口中有近48%的非本民族语居民;立陶宛和爱沙尼亚非本民族居民比例分别占总人口的近20%和40%,其中绝大多数是俄语居民。因此,如何对待俄语居民便成了三国及俄罗斯等国十分关注的问题。

从三国情况来看,立陶宛的俄语居民问题并不显得太突出,原因是二战后立陶宛的俄语居民数量同另外两个波罗的海国家相比增幅不大,立陶宛政府对俄语居民也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如凡独立前就在立陶宛长期生活的俄语居民就自动成为立陶宛公民等等。

在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俄语居民问题则十分引人注目。二战后俄语居民在这两个波罗的海国家的数量大增。以爱沙尼亚为例,在1937年爱沙尼亚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8.2%,而俄罗斯族只占8.2%,但到了1989年,其相应比例变为61.5%和30.3%,拉脱维亚的情况也大体相当。三国获得独立后,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在这一问题上采取了较严格的政策,从法律上对俄语居民等成为本国公民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语言法,该法规定:二战后在此两国的非本民族居民须通过国家语言水平考试才能加入该国国籍。

于是,二战以后来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俄语居民有不少因达不到规定的官方语言水平无法获得公民资格,随后便在国家政治生活及就业等问题上遇到一系列障碍。如拉脱维亚规定这些考试不合格者没有选举和被选举权,而在爱沙尼亚则只有选举权,不具有被选举权。

去年11月19日,爱沙尼亚议会同样通过了一项类似于拉脱维亚《劳动法修正案》的法律草案,不仅对官方机构,而且对企业雇员的爱沙尼亚语水平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只是由于国内俄语居民的坚决反对,到目前为止草案尚未得到总统的最后批准。

悬而未决的俄语居民问题,一直是困扰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关系的敏感问题。俄罗斯多次表示,只有这一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俄才能同三国签署边界协定,而这一协定的最终签署将直接影响三国加入北约的进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